第467章 终局之战(六)(2/2)
一个时辰后。
百余人队伍扮成商贾,星夜从益州城出发,直奔楚京而去。
先行出发探路的万里堂密探不断传来最新的路线信息,引导着队伍低调前行。
李宣和庞烈同车而坐,一路上都闷在车里,也不知具体密探了什么,就连云梓都不能过问。
益州是边城,此去楚京,走官道就约有二千里左右的路程。
而由于要避开一些敏感的郡县,更需要绕行原路,估计没有两三个月是到不了京都。
...
离开益州两个多月后。
队伍抵达了梧桐县,距离楚京仅有三百里。
而这里便是周礼洪的老家,这位忠实的虎威军老将,前任梧桐县令,死于霍东明手下后,就被虎威军带回家乡安葬。
他曾是李宣的启蒙恩师,又因为虎威军之事受到牵连,后遭叶家设计惨死。
说起来,李宣还未曾来亲自祭拜过。
此前虽打着旗号来过梧桐县,却只是幌子。
此番恰好绕路路过,李大当家又怎能不到坟前祭拜?
梧桐县城外的某处山中。
周家数十口人的坟墓前,李宣给他们逐一上了香,并坐到周礼洪墓碑前,黯然叹道:“周叔,我来看你了...放心,小妹和你的孙儿都很好,他们在平洲秋神山,我虎威军大旗不倒,他们就不会有事,你可安心。”
“而我空有一腔抱负,当时却无法救下你一命,无颜见你啊...”
他为了周家给申冤,不惜制造了长风街事件,怒斩护国公世子霍东明,差点引来皇城军祸乱京都,却终究去晚了一步,无法救下自己恩师的命。
这时候。
庞烈却急匆匆走来,面带惊喜道:“王爷,大好消息啊,值得庆贺!哈哈...”
说着,他竟大笑起来。
李宣本是来祭拜的,想起自己恩师惨死的一幕,心情有些黯然。
见到庞烈大声笑着,显得有些不悦,语气冰冷道:“何事?”
庞烈道:“老朽得到消息,半个月前,崔玉阳带着二十余万皇城军换装大樑军的铠甲和番号已攻入益州,并直奔平洲而去,大肆扬言要为你复仇。沿途各州郡态度暧昧,竟不加阻挡,似有默契般允许大军过境。”
“正在围攻秋神山的四郡主力部队得到消息后,也是拔营起兵与崔玉阳正面对抗,双方势均力敌,恐有僵持。而楚京那人为求保险,调动了西楚各地忠于他的守军,也已急赴战场,不日便可抵达!”
“但那人仍觉得不够稳妥,又将他隐藏在楚京的八万私兵也派去了北境,阻挡崔玉阳所部。大有一鼓作气,非但要歼灭来犯之敌,更企图反攻大樑!昆仑奴来报,现在的楚京宛如空城,除去宫中的禁卫军之外,城防仅有不到三万人防守,此乃大好机会啊!”
“另外,我的人得到了宫中最新的布防舆图,赵彻已被挟持,我们只需按照舆图所示,启用长风卫攻入皇宫拿下那人,便可令退他麾下大军!赵彻重掌权位之后,亦会下旨安抚百姓。时机利在你我,现在就可以迅速赶赴楚京!”
李宣听后,脸上却没有半点喜悦之情,反而是阴冷着脸,道:“哦?原来大祭司此前说离队先去楚京,是去刺探宫中情报了?果然不愧为昆仑族的三号人物,本王还没得到消息,你就抢先一步知晓,而且还弄来了最新的皇宫布防舆图。”
“不知道的...还以为大祭司本就是我西楚人呢,竟似乎比本王还了解京都的情势。”
或许是消息过于振奋人心,庞烈仿佛听不出李宣此时话中有话,面上泛起一抹类似于骄傲的神色,笑道:“嘿嘿,好歹老朽也做了二十年的大祭司,若没有些本事,何以服众?”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现在是拿下那人的最佳时机!”
李宣眼中阴郁,闪过一丝冷色,迟疑了些许后,换了一副面孔,开心笑道:“说得也是,那就出发吧!大祭司,请!”
“好!”
庞烈大步一迈,边与李宣并肩下山,边说道:“朝廷已经发榜,说七天后会有重大事情公布天下,估计是那人已经逼迫赵彻写下禅位诏书,那天便会公布。我们选择在那时动手,是为最佳!”
“那人自以为成功得手之际,殊不知,却是他的死期!”
李宣道:“好啊,就按照大祭司的意思办!”
当天晚上,队伍就离开了梧桐县,直奔京都而去。
三天后。
在城中长风卫的接应下,换了个身份,成功进入楚京。
长风卫潜伏京都十余年,早已根深蒂固,城中设有无数据点。
李宣等人选择在靠近北城的西坊市落脚,那里距离宫城最近,可迅速突袭进宫。
而马为先也已暗中通知长风卫暗中集结,随时准备起兵攻入禁宫。
庞烈得到的那份宫城舆图极为详细,且标注了一条可以瞒过禁军眼线,直达內宫的密道,也不知这家伙是如何得到的。
按照李宣事先设定的计划,如今的楚京防备空虚,不论禁卫军是否已经叛变,朝廷百官有多少人依附了那人,都不重要!
只需趁他自以为胜券在握,放松警惕时,闪电控制局面,便可实质占据主动。
擒贼先擒王,抓住了首脑,他手下的同党必然阵脚大乱,乃至形同散沙!
那人只要落入虎威军手中,则大局可定!
事实也正是如此。
之所以有人敢跟着那人一起谋逆,是因为那人掌控了宫城与赵彻这个皇帝。
但若是赵彻成功恢复自由,而那人又身陷囹圄,自身难保的话,其余同党失去了主心骨,便会不攻自攻,亦或各自散去,明哲保身!
到了榜文公布的朝会那天。
西楚金銮殿上。
百官齐聚,赵彻仍旧安坐在自己的龙椅上,表面看起来与之前并无两样。
除了身边的近侍换了,看起来有些憔悴之外。
待百官跪拜,齐呼万岁之后。
赵彻起身,稍显迟疑道:“今日朝会,朕有一大事要宣布,众卿只需遵从,无需议论。太子已长大成人,可独当一面,而朕...垂垂老矣,心力不足,恐难以再操劳国事。”
“故此,有心退居上皇,禅让于太子。然,太子仍未有妻室,不利于我西楚国祚稳固,就必先解决了东宫太子妃的人选问题。朕有意让太子纳大宗令赵无殇义女为正室,担太子妃,母仪东宫!”
“待大婚之后,朕便会下旨禅让,并册封大宗令为摄政王,辅佐新君管理朝堂!”
此言一出。
堂下百官震惊,议论声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