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1/2)
第24章
生气了吗?
傅钧义说到做到,马车一回府就直奔书房,在书房的藏书里没有找到相关文集,还提着灯去隔壁的定北侯府。
侯府夫人随女儿去了任上,如今的定北侯府只有老侯爷一个主人,他年纪大晚上睡得浅,书房传来砰砰咚咚的声音,直接把他搅醒了。
听下人说是蠢儿子在书房翻箱倒柜,气得他鞋子都来不及穿,提着鞭子就要去抽人,等到了书房,就看到那遇书就困的蠢儿子正在灯下认真翻看着什么。
老侯爷不自觉放轻了脚步,悄悄靠近书房,就听到那蠢儿子在念:“……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蠢儿子还重复念了好几遍,一看就是在背书。
老侯爷听得老泪纵横,要不是妻子不在身边,怕是恨不得抱着妻子大叹自家儿子终于有点出息了。
老侯爷抹了一把眼泪,悄无声息离去。
书房中,傅钧义把谢青云名字由来的那句话念了好几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一个人越是处于艰难的境遇,越不能退缩,越不能让凌云壮志从空中跌落。
傅钧义脑海中闪过许多回忆。
边关从军时他几次历经生死关头,无论处于何种绝境,他都要咬着牙从那些困境中挣脱出来,哪怕希望渺茫也要心怀希望,绝不放弃。
他从前不知道该怎么样描述那样的心情,到如今才知道,早有古人做过总结。
傅钧义提笔把这句话抄了好几遍,他的指尖停留在“青云”两个字上,指腹染上墨色。
“怎么会有你这样的人啊,不仅功课读得好,连字都取得这么有文化……”
傅钧义看着“青云”二字,心中荡漾着自己都不知道的悸动。
·
时间很快来到第二天。
夫子楼七楼,院长正在与人在窗下弈棋。
院长老神在在,明算科的金老师长却有些急躁,右手擡起又放下,就是无法落定棋子,他最终把棋子丢回棋盒,问道:“院长,那谢三元在算学上颇有才干,总结出不少简单易学的技巧,学生们要是学会了,科举时就不用放弃明算科,还能比其他书院多得几分,这样一件大好事,就这么放任他们错过吗?”
院长:“他们自己不信任书院,把一件堂堂正正的考核污蔑成走后门,该让他们长长记性。”
金老师心安了,“只是可惜了谢三元,浪费时间去给那群不学无术的天玑楼纨绔上课,院长,您当初应该限制天玑楼的人报名。”
院长笑了,“天玑楼的那群孩子要是学了谢青云的明算科后考过了天权楼的那些人,不是很有意思吗?”
金老师一愣,脑中闪过谢青云提交的教学大纲,一下子乐了,他哈哈大笑,不停拍着大腿,“此计甚好!此计甚好!天权楼那群孩子傲得太久了,是该来人下下他们的面子。”
院长把棋子都捡回棋盘,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天权楼的反应还在意料之中,倒是天璇楼和玉衡楼的学子出乎意料,不是趋利避害就是胆怯从众。若是不敲打敲打就让这些学子入了官场,目下无尘、趋炎附势,是书院之过。”
金老师:“院长不必忧心,您不是已经在敲打他们了吗?六月月考将近,不如我们把明算科难度往上提一提,把其他学科的难度往下拉一拉?”
院长:“太过刻意,容易引人诟病。还是一视同仁,把所有科目的难度都往上提一提吧。”
金老师拱手,“院长英明。”
·
谢青云在致学楼的明算科虽然没几个人去听,但是暗地里关注的人不少,尤其是天权二楼和三楼的骄子们,看她的笑话看得不亦乐乎。
“你们听说了吗?那个谢三元开的课,除了小侯爷带了几个人去捧场,竟然谁都没去。这可太丢脸了!”
“我要是他,我会羞愧得今天都不来上课。”
“让他不自量力,活该遭此冷遇。”
“书院也真是的,什么阿猫阿狗都放出去上课。”
“书院这次可真是丢大脸了,也不知道当初同意谢三元开课的那个明算科老师有没有悔青肠子。”
唐季尧正在整理上课笔记,听到大家的议论声,眼中闪过不赞同,他昨日有事请假没来书院,今天才知道谢青云在致学楼上课的事情。
唐季尧:“书院不会平白无故在月考前开设课程,大家还是信任书院的安排,一同去上课吧。”
有人嗤笑,“书院让一个入学不过一月余的一楼新生给我们上课,这才是辜负我们对书院的信任。要去你自己去。”
“我可听说这次月考的难度要提高,谁要浪费时间去致学楼,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好好学习明经科。”
“我早就派人去看了谢三元的教材,一点新题都没有,全是打乱的历年题目,那些题目我们早就做过数遍,课堂冷清是有道理的,谁去谁傻。”
……
天权楼的那些天骄在玉衡楼和天璇楼都有不少拥趸,他们嘲笑谢青云的课堂冷清,还批评她选择的题目无用,引得嘲笑谢青云自不量力的声音越来越多。
原本有一小部分学子还在犹豫观望,被这消息一冲击,更不愿意去听了。
天权一楼班也受到了一些影响。
谢青云是寒门出身的谢三元,刚开学就一拳打飞小侯爷,她的学识、她的武艺都让大家津津乐道,之前小侯爷一直来和她套近乎,她从未有过顺从低眉,班里的学子都在私底下赞她有气节,不攀附权贵。
直到最近流言风起,他们才后知后觉发现谢青云这个寒门学子已经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折了腰,每到饭点都和小侯爷同出同进,近日还用免罚签谄媚权贵。
在免罚签出来后,有些聪明的寒门学子嗅到免罚签的商机专门去藏书楼寻找获取免罚签的途径。
要获得免罚签,必须先通过学院的考核拥有授课资格,其次要自费授课期间的一众花销,最后才能用课时进行交换。这里自费的花销,除了上课时的纸笔以外,还包括租用致学楼的费用,按照一个班的标准,每日成本至少一两三钱银子。
在大武朝,寻常百姓一个月能赚到三两就算小康之家,谢青云一日就要用掉接近一半的月钱,简直离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